九九重陽節登高有什么寓意?藏著你不知道的智慧
2025-10-27
金秋十月,丹桂飄香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。在這個被賦予“老人節”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里,登高望遠成為最具標志性的習俗。當人們扶老攜幼登上山頂,極目遠眺秋日山河時,是否了解這項延續千年的活動背后蘊藏著古人對自然、生命與宇宙的深刻智慧?重陽節最初的文化底色,來源于《易經》中對“九”的注解:“九為陽數,九九為極,故曰重陽?!倍歉?,作為重陽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,從魏晉至今綿延千年,蘊藏著著避災、懷思、悟道的深層智慧。在名人名著的筆墨間,我們可以一探究竟。登高之始:避災祈福的古老哲思重陽節登高的起源,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梁吳均的《續齊諧記》。書中記載,東漢時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,聽聞術士費長房預言“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,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絳囊,盛茱萸,以系臂,登高飲菊花酒,此禍可除”?;妇耙姥远?,率家人登高避禍,歸家后發現“雞犬牛羊一時暴死”,果然躲過劫難。這個故事雖帶神話色彩,卻道出古人登高的核心初衷——借“登高”遠離低洼瘴氣,以茱萸、菊花酒驅散邪祟,是對“趨吉避兇”生存智慧的樸素表達?!段骶╇s記》亦載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餌,飲菊花酒,云令人長壽?!惫湃苏J為,重陽時節秋高氣爽,登高可“接天陽之氣”,茱萸香氣能“辟除惡氣”,菊花酒則“令人不老”。在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中:“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?!痹娋淅锏摹安遘镙恰迸c“登高”相伴,既是對習俗的寫實,更藏著古人對親人“平安無災”的牽掛,讓避災的寓意多了幾分溫情。登高之懷:寄情山水的抒情智慧當登高從“避災”走向“抒懷”,它便成了文人墨客安放思緒的載體。杜甫的《登高》堪稱千古絕唱:“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”重陽登高,杜甫見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,將羈旅之愁、老病之痛融入天地壯闊間,登高的高與心境的沉形成強烈對比,卻也讓愁緒在山河視野中得到稀釋。這種借登高抒胸臆的寫法,正是古人以山水載情的智慧——當個人的悲歡遇上天地的遼闊,便多了一份豁達與通透。孟浩然在《秋登蘭山寄張五》中則寫得更顯悠然:“天邊樹若薺,江畔洲如月。何當載酒來,共醉重陽節?!彼歉哌h眺,將遠山近水化作詩意畫卷,思念友人的情愫不似杜甫濃烈,卻在“共醉重陽”的期許中,藏著“登高見遠,更念故人”的細膩。就連豪放的李白,也在《九月十日即事》中留下“昨日登高罷,今朝更舉觴”的句子,登高后的余興與灑脫,讓重陽的“懷思”少了悲戚,多了幾分對相聚的珍視。這些詩句印證著:登高不僅是身體的向上,更是情感的“登高”——在開闊的視野里,讓思念、憂愁、期許找到更遼遠的安放之處。登高之悟:修身致遠的生命智慧若說避災是“生存之智”,懷思是“情感之智”,那登高所蘊含的“悟道修身”,便是古人對生命境界的追求。《孟子?盡心上》記載孔子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泰山之高,讓孔子跳出局部視野,看到天地的廣袤、萬物的秩序,這種“登高見遠”的體驗,正是對“格局決定境界”的生動詮釋。古人認為,登高時“離塵俗愈遠,離天地愈近”,能在自然的靜默中反觀內心,悟透“寵辱不驚”的道理。陶淵明在《己酉歲九月九日》中寫道:“登高臨四野,北望青山阿?!碧諟Y明的登高,沒有孔子的壯闊,卻多了份“采菊東籬下”的淡泊。他在四野秋景中看到“清氣澄余滓,杳然天界高”,悟到的是“順應自然、回歸本真”的生活智慧。范仲淹則在《和葛閎寺丞接花歌》中以“重陽桃李無生意,獨傲秋霜剪寒翠”贊重陽花木,暗喻登高時當學秋菊“傲霜”之姿,在逆境中保持風骨——這正是登高賦予古人的修身啟示:向上攀登,不僅是為了看更遠的風景,更是為了在“高處”修煉更堅韌、更通透的內心。如今,我們再登重陽之山,或許已不必再佩茱萸避災,卻依然能在登高的過程中,觸摸古人的智慧:避開生活中的“低洼瘴氣”,保持對風險的敬畏;在忙碌中停下腳步,借遠山近水安放對親友的牽掛;更在向上攀登時,拓寬心境的格局,修煉從容的心態。九九重陽,登高不止是一種習俗,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智慧傳承——當我們站在山頂眺望時,看到的不僅是風景,更是古人藏在時序里的生存哲學與生命覺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