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老保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它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的基本底盤。企業年金是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,二者共同構成職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來源。企業年金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,它是什么?它和養老保險的區別是什么?它怎么領取?文章將從定義、區別以及領取方式展開,幫你認清企業年金和養老保險的區別。
一、企業年金的定義?
眾所周知,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建立的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險制度。參保人按規定繳納保費,累計繳費滿15年,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,即可按月領取養老金。
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,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,屬于第二支柱養老保障。它并非法定強制項目,僅由有條件的企業自主決定是否建立,旨在提升職工退休后的生活品質,是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福利手段。
二、企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的區別
1.性質:
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。基本養老保險具有法律強制性,只要是企業職工,單位必須為其辦理參保并繳納保費,個人也需按比例繳費,不允許自愿放棄;靈活就業人員雖可自主選擇是否參保,但一旦選擇,也需按規定繳費。
企業年金則完全遵循自愿原則:企業可根據自身經營狀況決定是否建立,若企業未建立,職工無法單獨參與;即使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,職工也可自愿選擇是否繳費,但通常職工不繳費則無法享受企業繳費部分。目前我國僅有約10%的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,主要集中在國企、央企及優質民營企業。
2.繳費方式:
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有明確的法定標準:企業職工參保時,單位按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16%繳納,個人按本人工資的8%繳納(不同地區可能不同),繳費基數設有上下限,無法自由調整。
例如,某職工月工資8000元,單位每月需繳1280元,個人繳640元。
企業年金的繳費更靈活,由企業和職工協商確定,但需符合國家規定的上限: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8%,企業和職工繳費合計不超過12%。具體比例可由企業根據情況設定,比如企業繳5%、職工繳3%,或企業繳4%、職工繳2%。繳費基數通常與基本養老保險一致,但部分企業會以職工崗位工資、績效工資等作為基數,更能體現激勵性。
3. 管理模式:
基本養老保險資金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:單位繳費部分進入社會統籌基金,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;個人繳費部分進入個人賬戶,累計計息,利率由國家統一規定,通常略高于銀行定期存款。資金由政府部門統一管理,收益穩定但較低,風險由國家承擔。
企業年金資金完全實行個人賬戶管理,企業和職工繳費全部計入職工個人賬戶,由企業委托的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市場化投資,投資范圍包括存款、債券、股票、基金等。收益歸職工個人賬戶所有,虧損也由個人賬戶承擔,但通常會通過分散投資控制風險,長期收益一般高于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。
4. 保障水平:
基本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是保基本的,金額相對穩定但水平有限,通常僅能覆蓋退休后基本生活開支的40%-60%。
企業年金是補充保障,領取金額取決于個人賬戶累計的本金和投資收益,繳費越多、投資收益越好,退休后能領取的金額越多,可有效彌補基本養老金的不足。
三、企業年金的領取方式
與按月領取的基本保險不同,企業年金的領取方式更為靈活。員工退休后可選擇一次性領取、按月/按年分期領取,也可將資金全部或部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,轉化為終身養老金;若職工出國定居、身故,或因重大疾病、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,可提前提取個人賬戶資金。
四、總結
基本養老保險是底線保障,確保職工退休后有基本生活來源;企業年金是升級保障,幫助有條件的職工提升退休生活品質。對職工而言,應優先確保基本養老保險連續繳費,若所在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,建議積極參與,獲得額外養老儲備。對企業而言,建立企業年金不僅能提升職工福利,還能增強團隊凝聚力,是長期發展的重要助力。